“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是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追思先人、教育后人的传统日子。然而清明祭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零碳祭祀”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网络祭祀”之风悄然兴起,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一些人不再扶老携幼、熙熙攘攘地去墓地凭吊,而是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也有些人选择种一棵树,让生命继续,浪漫而深情。绿色祭扫不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更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清明将至,许多人又将踏上清明祭扫的征途,去祭奠失去的亲人。如今祭扫的形式多种多样,该如何祭扫值得深思。 官方声音
市文明办、市城管局和民政局也在清明节临近之际,向全体市民发起了文明祭祀的倡议,主要包括四个倡导:倡导节俭祭祀,倡导文明祭祀,倡导环保祭祀,倡导安全祭祀。尤其是此时的季节性特征,提醒广大市民在祭扫过程中一定要将防火意识放心头,切实注意安全问题。
移风易俗,从自身做起,希望大家能够告别传统陋习,给先人以尊严,做一个文明有礼的承德人,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为把家乡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参加的那些祭祀活动
小学时,老师带我们去“万人坑”为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苦难同胞扫墓,同学们在家里折剪纸花,找来竹棍制成圆圈,把白纸花系在上面,就成了一个像样的花圈。扫墓那天大家动手栽了很多小松树,唱《义勇军进行曲》,烈士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深深教育着我们。
上了中学,团组织带领同学们去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在英雄面前庄严宣誓:发扬光荣传统,继续先烈遗志,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加工作了,党组织带领我们去北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瞻仰碑文。更荣幸的是,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尚未公开开放,我们经过3次安检进入了纪念堂,瞻仰遗容,缅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
每一次的心情不同,每一次的意义不同,每一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青少年学生、工作人员多进行实地爱国主义教育,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说教,方式易于接受,感受深刻。
现在我会提前一两天,带上一束鲜花,几株塑料绢花,到父母亲的墓地祭奠。清扫墓地周围的杂草和积雪,更换塑料绢花,摆上鲜花,肃立默哀,为过早离世的父母亲而心痛,为他们没能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而惋惜,默默地祈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家人幸福!
回顾以往的清明节,不管是有组织的祭祀活动,还是自发的个人行为,我都是在以文明、节俭的方式进行。摒弃了那些污染环境,甚至带来火灾隐患的点烛火、烧纸钱等旧习俗。追思先人固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为城市的文明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清明12种文明祭扫方式:
音乐祭祀:在殡仪场馆设置有歌曲和配乐诗,通过为逝者点播生前喜爱的乐曲、歌曲、诗歌等,倾诉哀思;
社区公祭:在指定礼堂,大家把鲜花摆放在已故亲人的遗像旁,伴着舒缓的音乐,由专人念祭文集体悼念;
鲜花祭祀:为已逝故人献束鲜花、鞠躬敬礼,追忆哀思;
植树祭祀:通过植树寄托哀思,既祭奠亲人又保护环境;
签名祭祀:在祭祀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真情寄语;
网上祭祀:人们通过登录祭祀网站为逝去的亲人建立一个祭祀馆,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追悼;
放飞祭祀:将自己要表达的思念之情写在小卡片上,用气球带上天空,表达对已逝亲人的缅怀之情;
往生回忆:将已故亲人生前留存的影像资料,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播放,重温已故亲人的成就;
文化祭祀:通过写文章或设立清明寄思专栏来表达缅怀、追思之情;
公墓祭祀:到墓园通过鲜花、音乐等方式拜祭革命先烈,表达哀思;
庭院祭祀:以小区、居民楼为单位,居民集体公祭;
心语祭祀:通过笔祭、烛光祭祀等形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上坟,一种实实在在的守护
清明、逢年过节回老家给故去的爷爷奶奶、祖太爷太奶上坟烧纸钱,这已经成为了多年的惯例,雷打不动。一直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在我的心里这是一件非常重大而严肃的任务,我觉得这和封建迷信没有关系,就是对先辈的一种挂念,能看到他们的坟头在那里,心里就觉得踏实,没有去别的地方受苦,也许大家觉得我这种想法挺奇怪的吧!
在农村,土葬仍然是在感情和风俗上最毋庸置疑的葬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农村殡葬形式的大环境下,这种观念也就更加根深蒂固,甚至会被当做儿女孝顺不孝顺的一个标准。经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自言自语说什么等自己百年之后一定要用一口好木料棺材埋了,只求儿孙逢年过节到坟地拔拔草,烧点儿纸钱,别让自己在“那边”缺吃少穿的就知足了。大概每个人小时候都被这样的话教育过无数次,于是都觉得上坟烧纸钱成了一项沉甸甸的孝顺规章。
很多人觉得花大钱置办坟地、祭奠物品就是孝顺,大操大办葬礼有面子。其实这点我倒是不太赞同,逝者已去,葬礼、悼念都是活着的人做给自己和别人看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攀比甚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这样一来,寄托哀思的初衷是不是就变味儿了呢?
我觉得上坟烧纸钱也不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只要不弄数量庞大的烧制品,只是尽点心意,到坟地看看,说说话,清扫一下,了了自己的心愿,这样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什么巨大的影响,也算是成全奉行这种传统祭扫模式人们的一份安心。
网上祭扫,心意+新意
儿子奶声奶气地背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突然问我:“妈妈,老师说回家要让爸爸妈妈讲清明节的故事。什么是清明节呀?”
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解释,便说:“清明节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祭祀祖先的日子,要带上祭祀物品到墓地烧纸钱,送食物,这样祖先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儿子一脸茫然。
一个外地同学的电话解了围,她邀我清明节去旅游踏青。这下换我茫然了,清明节不是都回来祭祖吗?她戏谑道:“看来我真该好好给你上一课了。我早就在微博上给先人们问候了:列祖列宗,相信您也支持您的子孙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公民,也能够接受全新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哀思与尊敬。博客上有我亲自制作的虔诚祭奠,是带着现代气息的想念。”“微博?老祖宗会那玩意吗?这样是不是大不敬呀!”她笑了:“肯定不会的,我也托老家的哥哥替我买了鲜花。”
记得一位大学老师就是写博客怀念早亡的妻子。从相恋,婚礼,怀孕,还有痛彻心扉的思念……每个忌日和清明祭扫,虽没有过去的旧俗,但一言一语中那浓烈的深情却感人至深。
古人写祭文,今人写博客祭奠,也算是古俗新用了。这份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精神融入永恒,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精神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进行。既保留古俗的传统意义,古俗新用未尝不可。
结语
选择什么样的祭扫方式追思逝去的亲人是自由,只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拿出自己的态度,改变思想,奉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无论世事如何发展变化,对逝者的思念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种一棵树,让生命继续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祖先因何而设此节,传统此节又怎样过?其实,焚烧纸钱并非传统清明。陆游有诗云:“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踏青、插柳,在青山绿水中追忆亲人,这才是真正的清明。
以前碍于家里老人的传统观念,清明都必须到祖坟去烧纸钱,送花圈,每次都是身心疲惫。我和朋友都很忙,说实话也不太喜欢烟熏火燎的祭扫方式。记忆中有一首诗:如果有来世,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我觉得树有延续生命的特征,年复一年的生长。
于是约好清明去种树,在树下埋一件已故亲友的物件,每年清明或是想念的时候,就去看树,写下心情挂在树上,这种想念和交流很奇妙温馨。
清明节承载了人们一年中对亡灵和亲人的深深追忆、浓浓思念,平日里忙碌不可终日,目光里会映进故人的身影和笑靥,面对天地相隔的亲人亡灵,活着的人会加倍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民谚云“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草色青青,杨柳依依,桃李花开,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绿树礼赞生命,仿佛是一种温暖。愿这种温暖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