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 “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被几亿国人念错的“甄嬛”的“嬛”字(应读xuān),虽然因其日常实用性不高而躲过“十大”榜单,但由此字引出的“错字”大讨论马上成为了2013年的“大事件”,某地方媒体更是总结出一系列“历史绝妙错字”。承德避暑山庄的“避”字因为康熙皇帝的生花妙笔位列历史第一绝妙错字。 随后,细心的承德微博网友“李小品”针对这份“历史绝妙错字”的排行榜提出疑问:承德火车站广场上“承德站”的“德”字,为什么心字上面没有那一横?
1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承德火车站广场,发现“承德站”的“德”字的确少了一笔。为此,记者采访了承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文博。王文博说,在书法中,这种“错字”被称之为“异体字”,古人写过的异体字,后世人可以作为书写时的字法标准,但前提是这个字必须在某些古人的书法作品中出现过,也就是所谓的“有出处”。“在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西狭颂》中,就曾出现过这个少一笔的‘德’字,后世唐代怀仁的《集王羲之圣教序》、元代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等作品中,都出现过同样的字。”此外,古人的一些笔误也依照这个标准流传下来,成为后人模仿的对象。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描述,孔乙己一边喝酒一边吃茴香豆,写的这个“茴”字一共有四种写法,道理是一样的。
被称为“承德活字典”的87岁高龄的尹忠老先生告诉记者,承德老火车站始建于1935年,从政治意义上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见证。1978年原计划在新火车站落成后拆除它,但旧址过于坚固,爆破手段会殃及新站,最终没能实施。日本建造者并未在火车站上题写任何字,新站的“承德站”三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其实,‘承德站’中的‘德’字跟‘全聚德’中的‘德’字一样,都少了一笔,但都是能在古人作品中找到出处,所以不算是错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