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德外八庙群中,每座寺庙都有碑亭,即对石碑起保护作用的亭子。碑亭里的碑文记述了建庙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多数寺庙均为直接置石碑于亭内石须弥座上,只有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是赑屃来驮石碑的。此亭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建于石须弥座上,四面开拱门。碑亭上有乾隆御笔题额“智光普照”匾,意思是佛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亭内高大的石碑刻有《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石碑通高8米,宽2.5米,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题写,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宣扬了边疆少数民族拥护清政府的思想决心,特别是六世班禅前来觐见,表明了清政府与西藏的密切关系。石碑下是一巨大龟形石雕——赑屃,长4米,宽3米,为一块石头雕成。在巨大的赑屃下,是一方形的“海水江崖”石墁浮雕。石墁为海水波纹,波纹涌向四周成漩涡,四个漩涡中心涌出鱼、蟹、龟、虾。整个碑亭、碑身、石墁、赑屃刻工精细,线条刚劲。 赑屃,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而好负重,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多为石碑、石柱,属灵禽祥兽。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做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绩,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的石碑多由赑屃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均可看到。而须弥福寿之庙内所设赑屃一是表示祈求长寿;二是表示对六世班禅的尊重,体现该庙的高贵;三则体现了天下一统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