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转方式创新机制 强措施定责任迎“难”而“上”
污染减排是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考核各级政府绩效的约束性指标。
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摆在眼前——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仍将保持增长,能源资源消耗仍在增加,这样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十二五”污染减排压力将持续加大,我市面临的是削减空间小、新增量大、农业污染治理和机动车削减难度大等严峻形势。
针对“十二五”持续增大的减排压力,我市决心不减,不断完善机制、严格考核、强化监管,迎难而上。一个个减排工程的建成运用,一项项减排措施的贯彻落实,为全面完成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致力完善减排指标体系。为确保全面推进“十二五”减排工作,我市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发改、环保、统计、工信、农牧等部门协调建立了节能减排统计联系和统计数据会审制度,并按季度对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着力解决“三不清”问题,做到说清环境质量状况、摸清环境污染现状、弄清环境污染特点。从减排企业到各级环保部门建立健全环境状况增量、减量和变量“三量”台账。及时上报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点污染源监测、监察和环境统计情况,定时进行污染减排形势分析。
不断强化减排考核体系。我市深入实施“22221”环境整治工程和污染减排“23334”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确定2个重点县区、2个重点行业、2个园区、20个重点企业、10个乡镇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分解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同时,深入推进“两推、三严、三限、三提、四保”污染减排措施,明确了年度工作重点,并将污染减排纳入市政府考核县区政府、市直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目标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逐项分解减排目标任务,对完不成任务的县区“区域限批”;对完不成任务的企业予以黄牌警告并实施“企业限批”;真正将污染减排指标作为摘帽子工程,将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严格考核。不断巩固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减排工作大格局。
着力巩固减排监测体系。我市共投资120多万元建设了全省首个“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工作状况在线监控系统”,对市辖区内11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30家重点脱硫企业安装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各工艺过程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市环境保护局共安装了重点污染源67家企业的160套在线监控系统,并与市环保局联网运行。逐步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模式和环境监测、监察联运机制,将人工检测与在线监控系统相结合,不断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
我市科学分析减排形势,明确了“十二五”减排的总体思路,把污染减排指标作为倒逼机制,促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抓好“减存量、控增量、挖潜力”3个方面,确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
“减存量”,强化污染减排督导。以全面构建“保、治、用”减排体系,确保“十一五”期间已完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脱硫设施和企业废水治理等一批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减排效益;不断加强行业、产业规划和管理,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力度,预计“十二五”期间重点落实106项结构减排项目,完成8项烧结机脱硫和5项电厂脱硝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预计完成建制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着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新增”,优化调整用能结构。为充分发挥总量减排的先导、优化和倒逼作用,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市严把环境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源产生,限制发展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降低单位GDP能耗。自2011年起共拒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近30个,并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试生产企业和项目逐个进行排查,对在建“两高”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建设;对建成尚未投产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煤炭、石化)项目,一律暂缓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统筹考虑城镇人口增长、畜禽养殖规模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
“挖潜力”,多领域拓展减排空间。加大居民、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等供热、供气、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实现集中供热、供气和污水集中处理。各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确保稳定运行,加大管网改造力度,实现雨污分离,扩大管网覆盖率提高收水率。2011年各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68%以上,全市中水回用达到2.88万吨/天。2012年底预计完成升级改造和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同时完成中水回用工程。
“四促一帮”探索农村环保模式
规划引领推进农村综合整治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污染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广大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
为了使我市农村环境污染得到系统的治理,“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开展了“百村环境问题调查”活动,对农村环境问题摸清了底数,形成了《承德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和《解决承德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了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四促一帮”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确立了到2020年全市80%的行政村、80%的乡镇、80%的县区分别达到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区建设标准的“三个80%”的工作目标。
在2011年实施的《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编制了“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光合资源型循环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内容。实施的《承德生态功能区划》和《承德重点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也将农村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可以说,承德已经建立了完整、科学和实用的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支撑体系。形成了“四促一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并得到了环保部和省厅的充分肯定。
“四促一帮”,即全市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为主线,以开展农村生态建设示范的“以创促治”、推进农村污染减排的“以减促治”,以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的“以考促治”,以建立农村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的“以企帮治”为抓手,强力推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全市33个乡镇和73个村达到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标准,树立了一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平泉、宽城、隆化、承德县抓住国家实施农村连片整治机遇,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其城关镇率先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并获命名。丰宁、滦平、围场、兴隆等地坚持以生态建设示范为载体,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
借助国家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农村环境保护资金。并将市级环保专项资金的30%用于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对所有通过生态乡镇、生态村验收的村庄全部给予资金奖励。将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减排项目向农村倾斜,借助国家农业源减排政策,结合《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关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内容,全力推进农村地区工业向园区集中,养殖业向养殖小区集中,种植业向无公害发展。动员企业主动承担起周边村庄的绿化、道路的硬化和垃圾清运工作。宽城北大岭铁矿在无条件完成北大岭西村绿化和道路硬化后,每年还无偿提供给该村2000元垃圾处理费,用于该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同时,市环保局还要求矿山企业清除企业周边、村镇周边、公路周边尾矿固废,对自己辖区内的河道进行限期清理整治,仅我市宽城的企业就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600多万元,清除河道淤积物50余万立方米。
通过围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转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转变县域工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实现了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稳步推进,环保资金落实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实现农业产值增加值165.5亿元,增长8%。粮食总产量140.5万吨,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心系民生谋发展 砥砺奋进铸辉煌
自2011年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以来,我市作为京津冀地区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完成了PM2.5监测筹备工作,并于6月1日起正式报送数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近年来,市环境保护局累计投资330多万元,在市区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5处,基本覆盖了我市建成区。自动监测站点无人值守,全天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传送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控制室,每日数据经过汇总后,形成空气质量日报向社会发布。加入PM2.5监测指标使我市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更能反映空气质量的真实水平,为各部门制订更加行之有效的环境空气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市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总排放量将占全市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58%。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我市发展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最新数据,我市目前的机动车保有量目前已超过了49万,并以平均每天150辆的速度增长。为了有效推进污染减排工作,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环保部门长久以来扎实开展尾气检测和治理工作,已陆续建成双桥区、双滦区等9个机动车尾气检测点。
今年,我市推出了主城区“黄标车”(即2000年7月1日前注册运行的点燃式机动车和2008年8月1日前注册运行的压燃式机动车)实施限行、对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不予发标让其上路、对外埠高污染机动车限制转入等多项措施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仅第一季度,便完成了机动车尾气检测13365辆,强令调修和限行机动车近5000辆。其中被强令调修机动车3090辆,限行1524辆。外埠机动车转入检查844辆,其中30辆被限制转入。随着禁行措施和一些配套手段的深入实施,全市空气质量将有大幅度改观。
下一步,环保局与交管等部门将通力合作,加强联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包括公安交通和环境保护等管理部门将不定期开展尾气路检,对路检不合格或在禁行区域内行驶的黄标车进行处罚;对未取得环保标志的车辆,坚决不予办理机动车检验手续,禁止上路行驶;外部转入车辆未取得绿色环保标志的车辆,一律不予办理落户手续等。
除了在汽车尾气减排上出真招,市环保局心系民生,下大力度在建设“电子警察”、建设环保移动办公执法系统、开展辐射安全监管等提升环境工作效能上下功夫,着力提升能力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市环保借助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污染源监控、监测、监督执法、环境统计和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真正实现环保工作“数字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环保工作的效能。
我市环保局投资12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了环保设施“电子警察”,推动我市环保工作迈向“数字化”管理的步伐。环保设施“电子警察”,又称“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工作状况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实现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各工艺过程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各类污染物排放浓度稳定达到国家和省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控数据可以24小时实施在线传送到环保局的监控平台上,如果哪个点位出现超标现象,它会出现报警提示,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发现,及时处理。
环保“电子警察”的上岗,表明了我市环境监管将从以“人管”为主,逐步向“人机共管”转变,实现了污染治理末端监控、过程监管、总量控制的全方位实时监管,大大提高了环境执法监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污染减排工作的透明度。
同时,市环保局为适应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工作日益繁重的形势,斥资120余万元建设了环保移动办公执法系统,并于2011年4月投入运行。该系统自投入试运行以来,有效地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环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
该系统是以PDA终端为载体实现的移动信息化系统,通过与现有资源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办公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业务的工作需求,从而有效地摆脱时间和空间对办公人员的束缚。
该系统可直接查看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随时监督企业排污情况;24小时监控污染源可及时应对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更有排污企业“一厂一档”全方位综合档案,查找调取方便操作;现场勘查执法时,可随时上传照片,形成监督执法的依据,大幅提高了污染源监控、监测、监督执法、环境统计和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移动办公执法系统的启用,节省了办公时间,加速了与企业间联系,提升了办公效率。该系统的投入使用,正是市环保局转变思想,提升服务质量的体现。下一步,我市环保局将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运用移动办公的模式,实现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提供先进、科学的手段,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保证事物处理的及时性,从而达到以信息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现代化,极大地提升了环保工作的效能。
为畅通市民有关环境问题诉求渠道,今年来,市环保局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划分,各负其责,高效运转”的原则,建立了以市环境信访举报中心为主体、不断完善在线监控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环境监测、监控、监察、企业四方联动,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年来,市环保局坚持政务公开,“一把手”和相关科室每年都要参加政务监督热线,亲自聆听百姓诉求。在局长接待日,群众提到什么问题,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现场指挥,执法人员现场待命,解决方案当场敲定。
通过环保热线,市环保局先后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组数据也证明了市环保局如实履行了他们的承诺: 2012年,我局投诉举报中心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共接听、搜集、处理群众反映和咨询问题112件,受理群众举报共240件,结案处理240 件,结案率为100%,并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从统计数据看,针对餐饮油烟和建筑施工噪声等问题的举报较为集中,约占40%。群众通过“12369”环保热线投诉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执法工作的重要线索。针对近年来举报较为集中的餐饮油烟和建筑施工噪声等问题,市环保局强化环境监管,先后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检查和建筑夜间施工噪声专项检查,逐渐解决由餐饮油烟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所引起的投诉和纠纷。
市环保局还配套研发了数据传输控制平台,实现了省、市环境监控中心和联网企业的数据共享。全市已有67家企业纳入监控范围,实现了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的实时监控。通过实施24小时值班接听群众投诉和在线监控制度,切实将环境监管“全覆盖、无缝隙”的要求落到实处。
|
|